资讯内容 Content

钱菊英教授:疫情之下,如何优化心梗患者的救治?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2/6/22 17:25:43    加入收藏
 标签:  关键字:心肌梗死 
编者按:
 
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流行为我国的广大医疗工作者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他们也积累和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值此CIT 2022盛会,本刊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就如何救治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深度专访。
 
 
《国际循环》
疫情之下,心梗患者的救治存在一定挑战,根据您的实践经验,应如何优化这部分患者的救治流程?
 
钱菊英教授:非常好的问题,现在可能大家都有体会,在疫情流行期间,危重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等的救治是存在一定挑战的。在上海,我们刚刚经历了从3月初一直到5月底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或者可以说是疫情的爆发。最高峰的时候,每天确诊例数可达到25,000以上,共计约有62万以上的确诊感染者,尽管大部分是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真正发生肺炎的比较少,重症者就更少,有些存在基础疾病的,尤其是高龄患者,可能由于合并的原发病而导致病情比较危重。为了疫情防控和阻断病毒的传播,各地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包括全域静态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等措施,同时对感染者进行集中隔离和定点医院收治,在这个过程中,医疗资源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兑。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日常医疗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各医疗机构尽最大可能,组织和协调医疗资源,重点任务是保障需要连续性诊疗的患者的救治,比如透析患者,需连续性放化疗的肿瘤患者,还有孕产妇等。此外,还需要保障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不被耽误,其中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而言,时间非常重要,从发病到心肌得到有效再灌注的总缺血时间和患者预后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力争在疫情防控和心梗救治之间做到两不误。在疫情期间,各家医疗机构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情况下,需要配备足够的力量,按照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在多个部门,包括急诊科、医务处、院感科等的协同下,完善急性胸痛病人的急救流程。
 
在上海,确诊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需要收治到定点医院,因此确诊新冠感染者发生急性心梗,应转到定点医院,根据定点医院的救治能力,开展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或直接PCI,对定点医院而言,要有处理各种危重症的能力,包括负压的导管室和手术室等。对没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病人,如果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要尽可能以最快速度送到附近的胸痛中心。对送到无PCI能力的医院的STEMI病人,尤其是不适合转运的,要因地制宜,对有适应证者进行溶栓治疗。
 
今年更新的2022版新冠疫情下急性心梗患者救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就地溶栓再灌注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所以要结合患者是否确诊,送到的医疗机构是否有再灌注的能力、是否可以进行介入治疗等综合评判,进而决定治疗策略。
 
患者可能来自不同的风险区域,对低风险区域的心梗患者,可在急诊缓冲区进行简单的排查,有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可直接进入救治流程。如果无48小时内核酸结果,可做抗原检测,同时做核酸采样送快速检测,无需等待核酸结果,就迅速启用应急流程进行再灌注治疗,有能力行PCI的医院启动导管室给予急症介入治疗,确保不因排查而耽误再灌注救治时间。
 
疫情期间,医院要制订急症病人排查新冠感染和救治的流程,根据病人的风险情况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首选是判断病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直接进入相对独立的隔离区域进行救治,同时快速测抗原和测核酸。对有直接PCI指证,但没有排除新冠感染者,根据事先制订的流程,从专用通道送导管室,胸痛中心救治团队、心血管科和导管室都要做好预案,包括患者如何转运,应有独立的转运通道。导管室如果有条件,最好在负压手术室中进行,如果没有负压手术室,还要专门腾出一块区域为尚未排除新冠感染的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
 
关于导管室的要求,医护人员的防护,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合穿脱顺序等,在专家共识中有明确的推荐,能耐受的患者,最好戴N95口罩,工作人员戴N95口罩,还要穿上防护服,即俗称的“大白”,戴护目镜,然后在此之外再穿铅衣,再手消、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同时,房间内要使用一次性床单,无关物品尽可能移出去,只保留最基本的介入治疗所需。此外,工作人员保留一位主刀一位助手,再加一位主班护士,其他的无关技术人员等在外面监控室等候,整个手术过程中,里面的工作人员不要走出房间,直到手术完成。如果手术期间所需要物品房间内预先没有,再由房间以外的人递送进去。
 
手术结束后要根据院感给出的建议划出几个房间,按照流程分别进行防护用品的穿脱,然后再对房间进行消毒。对于未排除感染的手术后患者,要先转至单独隔离的监护病房,连续检测核酸阴性以后再转到普通区域(最好观察3天),这样就可把整个医院内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心内科、导管室工作人员外,需依靠医院的院感团队来帮助梳理这一流程,包括患者的转运,手术房间怎样进行终末消毒,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如何穿脱等均应做好培训。平时要做好疫情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这中间不仅涉及到医生,还涉及到护士、技术人员、以及接送患者的工勤人员等。
 
另外,在医务处的组织下,做好疫情期间危重病人救治的流程和预案,胸痛中心中的各个部门,从急诊室的胸痛诊室,病人的快速诊断,到启动导管室,转运通道的安排,到再灌注治疗的手术团队的排班等,都要做好预案,然后根据预案进行救治,这样才可确保整个过程中造成的院内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风险降到最低。手术结束以后,还要对整个环境进行终末消杀、采样,确保没有问题。这样的一套预案,能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流行,各家医疗机构仍能继续维持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规范化救治。
 
《国际循环》
对于感染COVID-19的心梗患者,其管理策略是什么?
 
钱菊英教授:对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明确阳性的患者,应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这也是对于非定点医院的其他患者和工作人员的保护。当然,定点医疗机构也要做好这些患者的急救准备,包括重症患者的抢救人员和物品,介入治疗所需的硬件设备,包括负压导管室、手术室等,同时也要完善重症患者抢救的各种措施,包括重症监护室。总之,对新冠患者的救治,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诊疗流程进行规范救治,不要耽误病情。这其实也是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对定点医疗机构提出的一个较高要求。
 
《国际循环》
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中,心梗患者应如何做好自身防护?
 
钱菊英教授: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心梗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这一点也很重要。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情况下,一方面患者要遵从医嘱,结合自身是否有临床症状,以及心功能的状态来调整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适当的休息和适量运动,保持乐观心态,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劳逸结合,促进心脏康复。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即持续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或其他缺血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还有血脂,血糖和血压等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遵循指南推荐的规范化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心梗患者的再次事件发生。
 
心梗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疫情可能给大家的生活会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可能会遇到小区楼栋需要封控等,所以建议心梗患者要在家中储备足够的药物,千万不要因为出行不方便,药物没了就停药,这样非常危险,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的过早停用可能增加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后果比较严重。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各大医疗机构很多也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依然可进行网上病情咨询,以及慢性病患者的配药。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建议广大病友最好在家中储备一个月左右的常用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点击排行 Top Hits

相关幻灯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5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