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届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年会上,中国医生团队的成果斐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的研究更入选了大会16日的“国际会议最佳壁报”单元,李锟医生进行现场展示,阐述中国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遗传和临床特征。
作者:李锟 张萍
编者按:第68届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年会上,中国医生团队的成果斐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的研究更入选了大会16日的“国际会议最佳壁报”单元,李锟医生进行现场展示,阐述中国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遗传和临床特征。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易引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s de pointes, Tdp),进而导致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晕厥甚至猝死。该病是导致青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目前,关于LQTS的临床研究主要来自西方国家,我国尚无关于LQTS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美国先天性LQTS的患病率约1:2000,我国尚无统计学数据。每年美国约3000~4000例心源性猝死由LQTS所致,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粗略估计有数百万LQTS患者。因此,亟须对中国LQTS患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为LQTS的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提供帮助。
美国新奥尔良当地时间3月16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锟医生在2019年ACC年会上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系统总结中国LQTS患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
张萍教授和李锟医生在ACC2019会议现场
该研究纳入2006年至2018年临床诊断为LQTS的患者共87例(60个家系)。所有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确定患者致病基因,并对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Sanger法一代验证。该队列中女性患者占63%,平均QTc间期为525.11±77.48 ms,平均Schwartz评分为4.62±1.39分。其中61(70%)例患者出现心脏事件,首次心脏事件发生时间为18.08±1.8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基因检测,初步确定其中74例患者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13例KCNQ1、45例KCNH2、6例SCN5A、3例KCNJ2、1例KCNE1、4例AKAP9及2例KCNJ5);其余14例患者合并多基因突变(LQTM)。总共检测到63个基因突变位点(9个KCNQ1、27个KCNH2、3个SCN5A、3个KCNJ2、1个KCNE1、3个AKAP9和1个KCNJ5),其中25个位点无既往相关报道。
图1. LQTS患者的基因型分布特点
不同亚型的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病诱因不同。LQT1患者主要于运动或应激时发病(99%);LQT2患者发病诱因相对多样,包括情绪激动(23%)、声音刺激(19%)、唤醒(16%)、劳累(16%)、排尿(6%)、发热(3%)、饥饿(3%)、体位改变(10%),女性患者中,心脏事件部分于月经(9%)和产后(4.5%)发生。LQT3患者主要于静息状态和睡眠时发病。生存分析表明,LQTM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图2. 不同LQTS患者发病诱因
治疗方面,51(59%)例患者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平均随访7.14±3.12年间,患者药物治疗后年平均心脏事件负荷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29±1.83 vs. 0.16±0.36,P<0.0001)。
图3.治疗前后心脏事件负荷比较
基于以上分析,该研究认为,2型长QT综合征是中国人中最常见的LQTS亚型,部分患者合并多个LQTS患者基因突变。不同亚型的LQTS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诱因不同,这对LQTS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不同亚型的LQTS患者心脏事件风险不同。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改善患者心血管风险及预后。
专家简介
李锟,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医生,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多年。从2015年开始,师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进行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等方面的研究。
张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主任、内科部副部长、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心律失常介入治疗20余年,完成导管消融(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及器械置入治疗(起搏器、ICD、CRT/CRT-D、皮下ICD等)手术数千例,特别在猝死高危人群和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优化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晕厥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体系,在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最先发现并报道了中国人短QT综合征的新突变。在各类心肌病高危人群的诊治、心肌损伤再生治疗方面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中国人心电数据库建立的主要专家,一直积极致力于无创心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智能诊断)。近年来,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慢性心力衰竭一体化管理及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现已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华夏医学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13年获中国心律学会颁发的“中国起搏杰出贡献奖”。